唱响那首幸福的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首歌时常在耳边萦绕。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每个家庭的幸福“涓滴成河”,汇集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折射出“大美中国”的幸福密码。
家是最小国,有国才有家。国泰民安,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就没有小家的和谐幸福;没有小家的勤劳奋斗,就没有大国的非凡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迈入了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坚持“精准扶贫”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还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吹响了乡村振兴的集结号;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好碧水蓝天保卫战,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科技实力明显提升、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十年回眸,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国是千万家,民富则国强。一个国家由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每个“小家”都与“大家”紧密相连,只有千万个“小家”和睦幸福,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十年,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这十年,我们既是追梦人,也是筑梦人,更是圆梦人。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日前,我们走进几个普通家庭,寻访他们奋斗的足迹,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感受他们圆梦的幸福。(余晓林)
程夕兵:幸福“写”在金色的田野
家庭小档案:程夕兵,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2014年起,他开始承包村里土地,带领家人规模化种粮。眼下,他与妻子、小女婿一同经营着近700亩农田和一个拥有20多台农机设备的农机大院。
眼下正值秋收,程夕兵分外忙碌:忙着收割,忙着晒粮,忙着谋划秋种事宜……
丰收的喜悦荡漾在程夕兵的脸上。当记者表示想听听他家种粮致富的故事,他欣然同意。“这十年我家最大的变化,就是全家人逐步认同种田是份体面的工作。”程夕兵快人快语。
为何有如此感言,程夕兵解释说,2014年,村里有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不愿种田。时任村委会副主任的他舍不得让土地抛荒,便尝试承包了部分闲置耕地。当时,家人不太赞成。今年6月,总书记给我省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对全国种粮大户提出多种粮、种好粮的殷切期望。“总书记的回信,也让我们全家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能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倍感自豪!”程夕兵说。
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在小岗村的土地,程夕兵一家人就已忙碌在金灿灿的稻田里。
“我家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今年,虽然受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但纯收入仍然可望达到四五十万元。”程夕兵告诉记者,2014年刚刚起步,投入较大,亏损;2015年起,扭亏为盈;2016年,家庭纯收入达到20万元;2020年、2021年都是丰收年,收入更可观。
令程夕兵一家人觉得体面的远不止收入的逐年递增。“没想到种了大半辈子田,竟然与农业科技结了缘。这不,我家种田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程夕兵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过去种田全靠人力,现在种田,喷洒农药有无人机,育秧有育秧工厂,插秧有插秧机,收粮逢雨还有烘干机。更令他们欣喜的是,小岗村的土地已经治理了90%以上,小块田变成大块田,低产田变成高产田,涝能排、旱能灌。遇上自然灾害,还有农业保险护航。
8年来,程夕兵流转的土地从90多亩扩大为近700亩,不仅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机收率也达到100%。他家农机大院里的20多台设备还同时为乡亲们提供社会化服务。“种粮越种越有奔头!我家小女婿也加入到种粮队伍,农机设备现在几乎都由他来操作。”说起种粮后继有人,程夕兵更是一脸的幸福。
程夕兵的小女婿周地帅是位“90后”,汽车工业学校毕业,几年前放弃城里工作返乡种粮。“当个新农人,我感觉很体面!”面对记者的采访,周地帅动情地说,小时候,爷爷奶奶一直告诫他“三百六十行,行行比种地强”,因此他从未想过长大后当农民。起初选择务农,主要是心疼岳父母,种着种着就爱上了土地。看着身边有土地抛荒,就心疼得不行,想拿过来种。
如今,程夕兵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人大代表。就在记者采访他的当天,他还作为农民代表应邀参加县里组织的座谈会,为当前农业生产建言献策。“粮食种得好,同样有大出息,有面子。”程夕兵经常跟子女这样说。
采访即将结束时,程夕兵领着记者参观了他家的稻田。秋日的田野,遍地金黄,稻穗飘香。漫步田间,程夕兵抓起一把稻穗,微笑着说:“又是一个丰收年!”
记者点评:
近年来,中央和省里均出台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积极举措,目的就是要“让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春华秋实,春种秋收,始于希望,结于丰盈。愿农民兄弟的每一份辛劳都有金黄的收获。(记者 周连山 吴永红 韩文)
韩东成:青春“绘”在科创的画布上
家庭小档案:韩东成,“90后”科技创新创业者。2016年,在合肥创办东超科技,致力于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研发及应用。2020年,此项技术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截至目前,东超科技已累计完成5轮超3亿元的股权融资,拥有500余项知识产权。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韩东成用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诠释了这句话。
韩东成出生于阜阳一个农民家庭,3个姐姐将读书机会留给了他。来合肥上大学的第一天,韩东成告诫自己,大学只是起点不是终点,一定要在大学里奋发图强。“迈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我就给未来4年制定了规划,立志从方方面面提升自己。我是宿舍里第一个自学编程的人……”韩东成回忆大学时光。
4年后,韩东成如愿考上中科大研究生,开始了科学岛上的科研生活。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青春挚友、创业伙伴范超。
韩东成和范超是宿舍上下铺的兄弟。2015年一个秋日的黄昏,两个年轻人一边散步一边畅谈未来。韩东成对范超说:“我们创业试试?”这一想法立刻得到范超的积极响应。这一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年度热词。
2016年8月,两个在读研究生拿着给高校毕业生拍照赚来的18万元,创立了东超科技。当时,团队成员主要是中科大学生。
创业的路上有时荆棘密布。
2017年,创业团队的部分成员毕业离职,初创的企业面临困境。这一年年底,东超科技研发出一个小型样品玻璃,虽能在空中成像,但非常模糊。但令人惊喜的是,2018年1月,合肥高投投资东超科技的800万元天使融资到账了。“创业团队因此稳定下来。”韩东成称这笔融资是政府“雪中送炭”。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东超科技既定融资计划搁浅,市场消费信心受挫,公司发展再度陷入困境。“医院里的自助机、电梯按钮都容易发生接触式交叉感染,如果这些设备集成我们的空中成像技术,不就可以助力疫情防控?”这一次,韩东成将心中的想法告诉了母校领导。
在母校的帮助下,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给了韩东成一个机会:24小时内改造医院的两台自助挂号机设备。“我们立刻把核心员工召集到了医院,经24小时奋战,打造出了全球首台非接触式医疗自助机。正是抓住了这次机遇,我们走上了产品市场化道路,产业化进程也顺利推进。”两年后谈及此事,韩东成依然难掩激动。
2020年3月,东超科技研发的首台“非接触式电梯交互终端”落地合肥高新区。这款产品在合肥、武汉等地医院投入使用,助力科技抗疫。目前,这项技术正在被应用于智能车载、信息安全和公共设施等领域。
打开韩东成的微信朋友圈,“祝贺”“感谢”这两个词频频出现。前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后者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一个年轻的科创企业茁壮成长的轨迹。
6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成就了韩东成。回首奋斗历程,韩东成对家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小时候,姐姐在田间干活,我在地头做作业;姐姐在灶上炒菜,我在灶下烧火,这是我少年时代最温暖的记忆。近些年,为支持我的事业,爱人暂别职场……”采访中,韩东成动情地说。
如今,在200公里之外的阜阳老家,韩东成的父母仍坚守在农耕一线。在省城合肥,刚过而立之年的韩东成正在考虑如何带领员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这个普通家庭,正见证安徽这个农业大省发展成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历程。
记者点评:
韩东成的创新创业之旅给心怀创业梦想的年轻创业者以启迪: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个人兴趣与科技报国的情怀高度契合,最能激发出前行的无穷动力。(记者 吴永红 韩文)
汪秀: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家庭小档案:汪秀,岳西县黄尾镇平等村村民,丈夫冯夏祥从小是个孤儿,两个小孩都在上学,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十年来,她家依托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近年,她获得岳西县“脱贫攻坚贡献奖”。
从破旧土坯房到漂亮的楼房,从负债度日到吃穿不愁,从出门羊肠小道到小车开进家门,变化真快。这十年,我家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平等村竹山组路边,有一栋两层红瓦白墙的楼房,那便是我的家。屋前屋后栽种了各种果树和鲜花,家里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这一切不是天上掉的馅饼,一靠党的好政策,二靠勤劳的双手。
丈夫冯夏祥从小是个孤儿,我们成婚时,家里一贫如洗,只有几间千疮百孔的土坯房,还欠了不少债。后来,丫头和儿子先后出生,家庭负担更重了。为了还债,我在家边干农活边带孩子,丈夫外出务工,当时真不知道苦日子何时是个尽头。2014年,我家被村里列入贫困户名单。帮扶干部隔三差五上门帮扶,将危房改造、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扶贫政策送上门,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
贫困户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自从上了贫困榜,我就想方设法挣钱,养鸡养鸭、种茶种菜,希望早点脱贫。我自己动手平整场地,搭建鸡舍,在附近山场上建起一个小型养鸡场。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缺少技术,鸡存活率不高。每天天麻麻亮,我就到山上喂鸡,吃过早饭后,又骑着摩托车行驶十几公里,把鸡销售到彩虹瀑布景区周边的农家乐。2017年以后,村里办起了扶贫夜校,我在夜校学习了不少养殖和防疫知识,提高了养殖技能,现在每年能卖出1000多只土鸡、土鹅。在夜校里,我还学会了淘宝,在网上将土鸡销到了城市。
鸡多了,鸡粪也多了起来,不及时处理会污染环境。在本地农技人员的帮助下,鸡粪通过发酵变成有机肥料,我拿这些肥料种蔬菜、茶叶、玉米,形成了一条养鸡产业链,收入也多了起来。
2017年,黄尾镇组建居家养老服务队,我被招进居家养老服务队,照料周边二三十位老人日常生活,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
日子越来越好,再怎么累,我都觉得高兴。目前,我在家搞养殖、种菜一年能挣到4万多元,加上丈夫打工收入,全家每年收入十几万元。2019年,我还拿到了全县“脱贫攻坚贡献奖”。
经历过那些苦日子,我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感恩好政策、好时代。我们夫妻合计,准备打生态旅游牌,在家门口建一个生态农庄,吸引城里人来休闲度假。
编辑点评:
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既是革命老区,也曾是我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像汪秀一样的老区百姓,在国家一揽子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千万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通过勤劳的双手走出贫困,走上致富的幸福路。2018年8月,岳西县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岳西县又吹响了乡村振兴的集结号,正向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目标迈进。(汪秀口述 通讯员 徐进群 王璐 整理)
夏力:小家与城市“大家”共成长
家庭小档案:夏力,合肥公交集团B3路线长、“金牌”驾驶员。2010年,他带头成立“力哥志愿服务队”。十年来,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今年8月,夏力家庭荣膺省“最美家庭”称号。
这几天,夏力很是忙碌。他正在为参加一个文明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做着准备。回顾十年来的变化,他腼腆地告诉记者:“要说这十年我们家最大的变化,一个是我和全家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另一个就是二宝的到来。”
夏力和妻子郑丽原本都是合肥市公交二公司的驾驶员。夏力所在的B3公交线路起于合肥西边的公交二公司,止于合肥东边的郎溪路枢纽站,途经闹市区,具有重要的应急接驳功能。随着城市发展,线路上的客流量越来越大。偶尔遇到有难处的乘客,古道热肠的他总爱搭把手帮帮忙。
2010年,夏力与同事们共同组织了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后改名叫“力哥志愿服务队”。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十多年。受夏力的影响,全家都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妻子更成为志愿服务队的主力成员。十年间,夏力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今年,他们小家庭还荣获全省“最美家庭”称号,可以说收获颇丰。
夏力也在志愿服务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着城市的变化。夏力家住在合肥市蜀山区公交蜀山园小区。在夏力的记忆里,十年前,这里很多地方还是农田和荒地,现在已经成了繁华的闹市区。得益于城市公园建设,小区也成了前有大蜀山公园、后有董铺水库的“风水宝地”。只要一有空,夏力就要拉着妻子去大蜀山公园散步锻炼。
2017年,夏力全家迎来了开心果——小儿子夏郑涛。妻子郑丽勤俭持家,夫妻二人还为退休的父母在附近买了一套60平方米的小房子以供养老,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夏力明白,个人和小家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几年,我们将志愿服务延伸到公交之外,正是想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与城市文明共同成长。”夏力说。
记者点评:
作为普通市民,夏力一家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通过志愿服务,将小家与城市“大家”相联结,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带动身边人。正是许许多多像夏力这样的“微力量”,汇聚了城市文明的“大变化”。(安徽日报记者 丰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