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从高空俯瞰博罗县石坝镇,纵横交错的白色长条形建筑散布于各处,最为集中的,莫过于乌坭湖村。这是当地养殖三黄胡须鸡的鸡舍——这些年来,养鸡这一产业不仅改变了乌坭湖村的“地貌”,更繁荣了农村经济。
凭借养殖三黄胡须鸡,如今的乌坭湖村,已培育形成4家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活鸡出栏数量达1500多万只,带动周边3000多家农户参与养殖,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在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中,博罗县石坝镇乌坭湖村凭借三黄鸡产业,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这不仅是一个亿元村的致富传说,也是属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 廖钰娴
兴起
亿元村的养鸡传说
在乌坭湖村,养鸡向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却很少有人能讲清养鸡作为一个产业从何时兴起。“改革开放以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村民们总是这样囫囵地描述当地养鸡的起源时间,听起来言之凿凿,却又找不出太多证据。
嘴黄、脚黄、毛黄且颔下有须,独特的“相貌”,让这里养殖的鸡有了统一的名字——三黄胡须鸡。这是当地人民采用散养、喂谷为主要饲养方式培育出来的名优品种,肉嫩、皮薄、骨酥,是很多食客的“心头好”。
走在乌坭湖村,几乎每一名偶然碰见的村民,都能和你郑重其事地讲上一段自家养鸡的故事。石坝镇三黄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伟祥讲述的故事版本,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他的父亲是乌坭湖村生产队的场长,在养鸡场里负责管理养殖。那个年代的乌坭湖村已经有不少村民养鸡,但大多只是三三两两的散养,没有形成规模,更不存在市场交易行为。
跟着父亲摸索出了一些养殖经验后,当年16岁的黄伟祥开始探索规模化养鸡。起初只是50只,黄伟祥一边做着建筑工的工作,一边把赚到的钱用来投资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创业就这样艰难起步了。
养鸡多年的黄伟祥,对鸡肉的品质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材的品质和营养的要求必然是越来越高的。”怀揣着这样的念想,他包下了一个山头,开始了全职养鸡。
从那以后,黄伟祥把养鸡当作事业,也收获了财富——最高峰的时候,他的养殖场存栏量超过100万只,企业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已经成为省级龙头农业企业。
在乌坭湖村,养鸡致富的故事大抵相似。村里另一家省级龙头农业企业——博罗县石坝乌坭湖思源养殖有限公司,是村里最大的养殖企业。这些年来,企业负责人黄文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三黄胡须鸡的品牌推广上,通过品牌推广画册与特色外包装,实现品牌效应。对这份事业同样有着情怀的他,希望让乌坭湖村的三黄胡须鸡名头更响,传得更远。
乌坭湖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文辉告诉记者,村里共有4家三黄胡须鸡养殖企业,均为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每年出栏数量达1500多万只。这些年来,这些企业和村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村民按每只鸡5-8元的押金交给企业,企业统一提供鸡苗、饲料、疫苗等,村民可自己找销路也可让公司销售,最后的收入全归村民。得益于这样的合作模式,最高峰的时候,乌坭湖村和周边村镇有近3000户农户加入养鸡行业。
“我们村很少有人出外打工,因为在村里养鸡就足够谋生了。”黄文辉说,目前乌坭湖村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均是3000多人,因养鸡业来到村里的人,和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数量大致相当,就这样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由乌坭湖起家,又扎根乌坭湖,让黄文辉感到欣慰的是,村里养鸡的企业家们始终把主要的事业放在乌坭湖村,不仅把企业总部定在村里,招聘的人员也大多是本村村民。
转型
疫情困境孕育新商机
“博罗鸡七成来自石坝,石坝鸡七成来自乌坭湖。”一组或许未经准确统计的数据,反映出乌坭湖村的产业规模——每年出栏鸡1000多万羽,年产20多万套种鸡,年平均产值5亿元,利润超过1000万元。
经过多年的运营,三黄胡须鸡产业已经走出乌坭湖村,成为石坝镇乃至博罗县的一张产业名片。2019年,石坝镇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
在石坝,养鸡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生意。这里每年出产的三黄胡须鸡占博罗全县总产量的七成以上,也让石坝成为全国三黄胡须鸡输出量最大的乡镇。
从鸡苗、活鸡、鸡蛋到新近衍生的鸡蛋卷等农副产品,这些年来,石坝镇三黄胡须鸡产业不断壮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地三黄胡须鸡相关产业总产值已超过9亿元。
不同于原来的传统养殖业,石坝镇三黄胡须鸡产业正在引入更多科技要素。黄文辉告诉记者,目前乌坭湖村4家公司已与省农科院、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聘请专家顾问,不断提纯鸡苗质量,提升农业企业的科技含量,实现更稳定的品质输出。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三黄胡须鸡产业仍然显现出了传统农业的脆弱性。“2020年以来是我们养鸡以来遇到的最长难关。”黄伟祥坦言,疫情以来,饲料成本不断攀升,但活鸡销量又不断下行,市场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养殖肉鸡的利润空间大大压缩。从去年开始,他的公司开始养蛋鸡,试图以新的产品谋求新的出路。
“商机往往在危机中孕育。”在石坝镇委书记黄作林看来,低迷的养殖行业现状恰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为此,石坝镇引入正大力发展生态循环产业,以总投资超2亿元的惠州众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通过生态技术把养殖户养鸡、养猪等产生的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变成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升级,反哺种植业,从而打造新的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形成种养结合高端产品示范区。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经济“造血”能力。目前,石坝镇正积极申报石坝三黄胡须鸡地理标志产品,并引进屠宰冷链配送项目,建设自动化流水线屠宰生产线和仓储冷链物流,进军肉鸡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我们正努力把高附加值产业留在当地,向更高端领域延伸三黄胡须鸡产业链,让产业能级实现质的提升。”黄作林说。
■对话
石坝镇委书记黄作林:
用工匠精神建设现代新型乡村
让农民在山清水秀、恬静优美的乡村中,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现代品质生活,这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作为博罗县的农业大镇,石坝镇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乡村风貌和肌理保留相对完整,如何健全新型乡村生活体系,让农民过上更具民俗文化内涵的现代新型乡村生活,成了石坝镇乡村振兴面临的新课题。
工匠精神,是石坝镇用行动书写的“解题”方式之一。“我们坚持因村制宜,挖掘乡土特色,不搞大拆大建,保留乡村风貌神韵,唤醒乡愁记忆,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设现代新型乡村。”石坝镇委书记黄作林表示,该镇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努力让石坝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南方日报:石坝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怎样的基础?
黄作林:乡村要振兴,党建是“引擎”。近年来,石坝镇创新推出了“流动红旗”、“党性体检”和“智能电子屏”等特色党建品牌活动,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
村落是文化的载体之一。2021年以来,我们聚焦石坝镇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保护和开发石坝阻击战等红色资源,以象岭村申报“红色村”和建设石坝阻击战遗址公园为契机,讲好粤赣湘边纵队英勇阻击国民党军第一九六师的红色故事,传承和发扬石坝阻击战的斗争精神,打造“薪火象岭”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同时,积极盘活当地闲置村屋资源,打造标准化、个性化民宿和农家乐产业,推动“红色+绿色”旅游出成效。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更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博罗的农业大镇,石坝经过多年发展,培育了三黄胡须鸡、黑皮果蔗、优质水稻等农业主导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全镇辖区内没有一家污染性企业,生态环境优越。正是这样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为石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坝有着8家农业龙头企业和8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我们产业振兴的重要根基。近年来,我们探索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在三黄胡须鸡、黑皮果蔗和优质水稻等主导产业以外,陆续发展白莲子、火龙果、茨菇等新兴特色种植业。
南方日报:近年来石坝镇在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哪些探索?有何亮点举措?
黄作林:乡村建美了,才能把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2021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石坝全面启动美丽圩镇攻坚行动,全面开展圩镇“三清三拆”、“三线”治理、污水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目前,镇文化体育广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已基本完工,石坝大道两侧房屋的立面改造工程加速推进中,“从大街到小巷,把生活过成画”的魅力石坝画卷正在绘就。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我们更注重“镇村同建同治同美”,以美丽圩镇建设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其中,冷水坑村仅用9天就完成了村道改造工程,实现了长13.25千米、宽约6米的沥青主干道“白改黑”;乌坭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也已正式动工。
改造和建设项目不可避免涉及部分群众利益。面对部分人员的不理解、不配合,我们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部门协作”的桥梁作用,发动周边已经完成提升改造的党员业主做沟通工作,变“自己干”为“一起干”,取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在共建共治中,我们不断凝聚群众认同感,营造“党员带头干、群众齐参与”的良性循环,迸发出“1+1>2”的乡村振兴能量。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农村变成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而是对乡村本质和特色的回归。为此,我们着力统筹城乡资源,因村制宜,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努力补齐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短板,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南方日报:石坝镇将如何在产业振兴方面发力,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黄作林: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用工匠精神打造品质农业,走产业集群化发展之路,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激发农业农村活力。
要实现产业振兴,不能只停留在农业生产上,只有在三产融合发展上做文章,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石坝镇将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分三个方向,向产业的更高端、更远端要更高的产值。
在三黄胡须鸡产业链上,我们将依托总投资超2亿元的惠州众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构建畜禽养殖场模式,打造标准化、流水线式的胡须鸡养殖路线,统一育种研发,统一饲料供应,完善屠宰、冷链和冻库建设,并引领养殖企业、养殖户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建设孵化基地,构建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经营运作模式,提高产业附加值。
在“荷文化”产业上,我们将以三嘉村获评广东省十大特色产业村及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契机,积极申报“3A”景点、开发特色餐饮配套设施,建设观光旅游小吃一条街、特产一条街,充分发掘“荷文化”的产业潜能。
在作为惠州“北大门”的冷水坑村,我们将聚焦火龙果这一农特产品,打造规模超100亩的集经济种植、科研教学、趣味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实现农旅融合、以农促旅。同时,以G205国道路灯亮化工程为依托,逐步提升冷水坑村至河源埔前路段道路绿化美化水平,推动建设美丽乡村。
这些年石坝的发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能单靠“输血”,关键是要“造血”。因此,在致力于让乡村变得更美的同时,我们将继续以产业振兴夯实乡村经济基础,让更多的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增值收益,过上现代新型乡村生活。
■相关
石坝交出美丽圩镇攻坚“成绩单”
“变化是肉眼可见的,家园美了、整洁了,生活舒适了,心里美滋滋的,更期待完工后的美丽圩镇。”看着全新的圩镇面貌,博罗县石坝镇圩镇一名居民发出感慨。
珍珠白的外墙立面,点缀一条橘红色的花边,配上棕红色的广告牌,开阔的广场上有打球运动的男女老少,沥青路两边是规范停放的停车格。每到傍晚时分,还有三三两两的居民绕着周边漫步。人们发现,圩镇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环境也越来越整洁宜居。
这是石坝镇交出的美丽圩镇成绩单之一。2021年11月起,石坝镇正式施行《关于开展美丽圩镇攻坚行动的实施方案》,并迅速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前期项目清单。近半年来,以“三清三拆”、“三线”治理、污水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任务的美丽圩镇攻坚行动如火如荼进行,累计清理积存垃圾7.45吨,铺设生活污水治理配套管网11.45公里,完成沿街建筑立面风貌改造街道1.5公里,正着力营造出干净、整洁、有序的圩镇环境。
近日,记者从博罗县石坝镇获悉,该镇美丽圩镇攻坚行动已初见成效,基本完成石坝文化体育广场四周全新沥青路面升级改造、人行道提升改造、两侧商铺广告牌改造,后续逐步完成石坝大道广告牌、防盗网及房屋立面改造。
“这是一件能让家乡越来越好的事,也是一件让我们广泛受益的事,我是党员,我带头配合!”谈起美丽圩镇建设,石坝镇党员群众纷纷“点赞”。启动美丽圩镇攻坚行动以来,石坝镇党员干部入家入户宣传推广,并在线上平台向群众宣传美丽圩镇蓝图,逐渐打消群众顾虑。石坝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美丽圩镇建设工程开工至今,从未接到业主或户主对质量和服务的投诉。
上述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把圩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的区域中心为目标,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全面铺开宜居宜乐宜业魅力石坝画卷,增强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举报/反馈